大众网记者 郭祎明 青岛报道
千日筹备百日焕新:2300万改造背后的 “人本承诺”
近日,赛轮集团青岛工厂宿舍区彩旗招展、笑语盈盈,以“心归所宿,暖聚赛轮”为主题的宿舍旧楼改造竣工及回迁仪式在此举行。185间员工宿舍历经117天的精心改造正式启用,185个“小家”的主人带着期待与暖意,踏入了焕然一新的居所。
作为集团首个工厂宿舍改造样板工程,此次升级投入超2300万元,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物理更新,更是对“员工幸福感”的郑重投资。二十年前,赛轮在资金紧张的初创期,便咬牙为员工建起了当时区域内最好的宿舍——那间朴素的宿舍里,不仅住过青涩的年轻人,更走出了如今支撑集团发展的骨干团队。二十年后的今天,从“能住”到“住得好”,从“安居”到“优居”,数字的变化背后,是赛轮对“人本文化”一以贯之的坚守,更是“把员工放在心上”的长远承诺。
“硬件升级”到“情感归属”:用细节织就温暖网络
推开改造后的宿舍门,新换的实木床架、定制衣柜与护眼台灯透着贴心;走出房门,共享厨房的电磁炉正等着员工一展厨艺,洗衣房的智能烘干机随时待命,楼下超市的日用品琳琅满目——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,是赛轮用117天的精细打磨,为员工编织的“温暖网络”。
此次改造不止于“居住”,更着眼“生活”:母婴室里的婴儿护理台、温奶器,为职场妈妈筑起温馨角落;数智化门禁与智能水电系统,让生活更便捷高效;即将启用的健身房里,跑步机与哑铃已就位,等待员工释放活力。从“一人一铺”到“一室一景”,从“基本配套”到“品质服务”,赛轮用看得见的细节证明:对员工的关怀,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。
“宿舍为桥”:让归属感成为发展的硬核动力
“二十年前住老宿舍时,我总说‘这宿舍比家里还舒服’;现在走进新宿舍,这句话又冒出来了!”回迁仪式上,老员工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新员工则指着共享厨房里的烤箱笑言:“以后能给同事露手烘焙了,感觉像住进了‘青年社区’。”
员工的归属感,从来都是企业最珍贵的“软实力”。赛轮将宿舍改造视为“凝聚人心的工程”,正是对“赛轮人的私事是公司最大的事”文化理念的生动注解。正如物业团队在仪式上的承诺:“我们不仅要维护好硬件,更要让服务有温度 —— 下雨时提醒收衣服,深夜留一盏楼道灯,这些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。”
从青岛工厂的 185 间宿舍,到未来海内外厂区的推广计划,赛轮的“暖心工程” 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改造。它像一根纽带,将员工的“小家”与企业的“大家”紧紧相连;更像一块基石,用人文关怀筑牢发展根基——因为赛轮深知:让员工心有所归,企业才能行稳致远。
上海股指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