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蹿到4.592%,全球市场像被人拧紧发条;5月,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至6.5,外贸群里议论声一片;到了年中,传出一个更硬核的消息——中国在2025年累计抛售了约5500亿美元美债。这不是孤零零的一招,而像棋局里连下三手:台海军演、金融出击、外交合围。问题来了:中国这套“组合拳”打给谁看,效果究竟多大?美国会疼吗,台湾局势会变吗,全球货币格局会不会跟着改剧本?
一边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频频上挑,包括2024年继续批军售、持续派人访台;一边是中国亮出强硬姿态,2025年6月台海大演练,模拟封锁与登陆,直指“台独”与外部干涉。矛盾像两辆车在窄桥对冲,谁都不肯先让。更扎眼的是,美债这条金融主干道上,中国从长期“最大买家之一”转身成“坚定减持者”。有人说这是“理性分散风险”,也有人说是“经济版釜底抽薪”。但到底是“放风筝放线”还是“拔网线”,先不下定论。留个扣子:当中国从美元资产里抽身,谁会接盘,代价由谁埋单?
往回看,台湾问题这根线,拉了几百年。明清纳入版图,甲午之后被割给日本,二战后回归,1949年两岸分治。冷战爆发,美第七舰队进台海,“共同防御条约”把岛内局势冻住。1979年建交后,美口头承认“一中”,又用《与台湾关系法》留了后门。进入21世纪,中国体量做大,美国对华政策从“接触”转向“遏制”,台湾成了关键杠杆。2022年佩洛西窜台引爆对峙,2024年美方新一轮军售再加码。中国这边的思路也更清晰:一手军演常态化,一手外交压缩所谓“国际空间”,一手在金融市场降美元权重。街头老李的直观感受更简单:汇率上去了,家里做外贸的小表弟接单更难了;股市债市来回震,他更关心养老的钱放哪更稳。
表面看,2025年上半年之后,台海没擦枪走火,美债也没崩,美国依旧在发债,市场依旧在交易。很多人以为风浪过去了。事实不是这么平。金融市场像湖面,风平浪静时最容易忽略水下暗涌。中国持有美债在2024年12月已经降到约7590亿美元,创十五年新低,2025年继续减持到抛售总量约5500亿美元级别,这不是小修小补,是结构性调整。对应的,是美国财政缺口压力在放大,高收益率像“更贵的借条”,政府融资成本抬升,后面要么增税,要么削支,要么继续滚更大的债。
反方声音也不弱。比如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看法是:别夸张,中国减持不等于美国崩盘。日本、英国、基金、保险等大机构会补位。2025年的账面也确实显示,日本持有规模升到大约1.2万亿美元。一进一出,缺口没被放大得太难看。还有人提醒,中国大规模抛售会压低自己手上剩余美债价格,相当于“自己砍自己”。更现实的副作用是:人民币升到6.5附近,出口企业感受到真切压力,有单不接怕亏,接了又怕结汇时汇差吃掉利润。
台海这边,外界也以为军演过了就平静。可6月那场大演练里,海空兵力协同模拟封锁要点,切断外部支援的态势非常明确。表面回归“低噪音”,内里是“高强度备战”。岛内与外部势力的神经更绷,越安静越像风暴前的气压下沉。
转折点在一个细节:这波美债减持,并不是“生气就卖”,更像“换仓换打法”。俄罗斯资产被冻结的前车之鉴摆在那,中国做的是风险再平衡——把鸡蛋从一个篮子挪到多个篮子。黄金占比上来,欧洲债券、新兴市场基础设施、以及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资产成为“新口袋”。这不是简单的逃离,而是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里的角色铺台阶。再对应台海,2025年不仅是军演,外交战线也没松,推动洪都拉斯与台湾“断交”,联合国大会重申“一中”原则,世卫大会拒绝涉台提案。这一连串动作把前面的伏笔串成线:军事上展示封控能力,金融上掌握减持节奏,外交上争取规则话语。三线合一后,争议点从“要不要硬”变成“硬到什么时候、如何硬得更聪明”,层级被抬升。
矛盾也更尖了。美国把台湾当杠杆,继续军售与政治表态;中国则把美债、稀土、关键技术出口管制当工具箱,能用的工具都摆到桌面。台海、金融、科技三条战线相互牵引,谁也不可能单点取胜。市场的体感是,美元的独霸地位被更多国家重新评估,俄罗斯、印度等本就减少美元储备,如今有了更硬的对标样本。
进入下半场,表面又回到“暂稳”。美债收益率虽高,但并未突破失控区;美元仍是最大储备货币;台海没有突发冲突。可潜台词是一串问号:高利率压着美国财政,继续抬还是放?如果放,通胀风险回头;如果继续抬,增长和股市就吃紧。对中国而言,替代资产并不都是“安全港”。黄金有价格波动,欧洲债券的收益与稳定性比不过美债,新兴市场的政治风险、流动性风险都要实打实管理。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喊口号,清算系统、法治信用、资本项目安排都要配齐。
意外障碍也冒头。全球产业链重排,芯片、稀土等敏感领域的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,管得重了,短期涨价与供给紧张会反噬下游制造;管得轻了,又起不到战略效果。外贸企业挤在汇率与订单之间,既怕汇率走强吃利润,也担心原材料价格波动把成本顶上天。投资端,机构在新资产配置上走得更谨慎,生怕踩到“流动性陷阱”。
分歧进一步加深。美国坚持“口头一中、行动两手”,在台海问题上不愿少用这张牌;岛内某些政治势力拿“国际化”做文章;中国这边强调统一是历史进程,任何外部干涉都不被接受。三方叙事越来越像三条平行线,各讲各的理。和解窗口看似存在,现实门槛却很高。
有种说法是:减持美债不过是“姿态”,台海军演不过是“秀肌肉”。这话说得轻巧,倒像在给复杂局势贴片创可贴。问题直白点讲:要是只是摆动作,何必承受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压力,何必承担资产价格波动的成本?还说什么“市场自然会消化”,听着像夸,但意思是让别人埋单。逻辑上矛盾在哪?一边说中国没有真正撼动美元,一边又紧张去美元化的扩散效应;一边说台海风平浪静,一边又年年加码军售。夸得越响,反差越大。真正值得问的是,谁在为这场长期拉扯做制度级准备,谁只是在日历上刷存在感。
支持者说,减持美债加军演是以战止战、以退为进;反对者说,这只会推高成本、吓跑订单。那到底是稳中求进的长线布局,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短期操作?美元地位真会被松动,还是大家绕一圈又回到同一条路?台海紧张真会降温,还是更像压住闹钟但没拔电池?你更认同哪一边,为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掰扯清楚。
上海股指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